Saturday, June 12, 2010

去澳洲见闻



学会用硬币



在海内,硬币有时被人视为一种赘物,觉得它占地方,重,还容易滚不见。买百货时,店家找了几个硬币,买菜时就急急地想用出去,



到澳大利亚的第一刻,就发现他们的糊口离不开硬币。出机场时,儿子接到我们。把行李推进停车场前,儿子计算了等航班用的时间,然后往一个什么机器里投放了硬币。这时我就发现澳洲有某些糊口规则跟我们有别。第二天,儿子带我们在墨尔本玩耍。他告诉我们,凡是竖有“P”招牌的地方,都可以泊车。有的可以停一天,有的只能停几小时,市中区的繁华地段还有只准停一小时甚至半小时的。只要在划定时间内,你可以依自己的需要决定交多少钱――这就需要硬币了:因为没人在招牌那里守着,只有一台投币机。车主将硬币丢进去,便自动完成了。如果事情没办完,需要继承停车,可以再塞硬币。我们去墨尔本植物园游览,开始只决定停一小时。后来,巧遇该市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聚会会议,饶有兴趣地望了一阵。进园后,又见植物园面积很大,奇花异草极多,决定多玩一阵,吃了午饭再离开。这样,就必需延续泊车时间了。儿子鸣我们慢慢逛着,他则跑回停车场,加塞硬币,增添停车时间。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被罚款的。



在超市,如果你想用推车,也要去一个什么孔里塞入一元澳币(相称于六元多人民币),那车才归你用。否则,你根本把车推不出来。等你用完推回去,那一元钱会自动退回给你。



后来去新加坡,我到国立藏书楼查阅资料,馆里要求先寄存随身带的包和手机等物,这也需要投硬币。使用后也会还给你。



到欧洲旅游时,发现有的地方上厕所要给钱。有时是一个女人在那里守着,美国华人,你去她面前的盘子里扔个硬币就可以了(零钱都是硬币,没人愿意给十元钱――相称于人民币一百元上个厕所)。有的厕所就很“装怪”:你必需按它要求的值投硬币(可以大于不可以小于),不然它的门就不开。赶上没有合适的硬币而又内急的人,那简直是十分的残酷。



所以,我们入乡随俗地很快学会了用硬币。



归到海内,手痒痒的,很想施展一下刚学会的这种技能,却发现用武之地不多。泊车场有人守。厕所有人守(没人守的厕所不收费更不会设一台收费机)。藏书楼是好久没去了,没发言权。只有街边立着的“自动售货机”和“自动售饮料机”用得上硬币和用硬币的技能。但我对一切罐装的瓶装的饮料都不喜欢。又不能象小孩那样买一盒“娃哈哈小馒头”。更主要的是:有闲心注意这种机器时,一般在散步时刻,身上多半没带硬币(只在兜里揣几张零钞准备买黄果兰)。



有一天在成都一家超市购物,发现有两种寄存挎包的方法:一种是去服务员手中一交。一种是“租”一格小柜子。



这后一种方法,就用得上硬币和用硬币的技能了。我立刻高兴,想方设法换来一块硬币,塞入柜孔。门打开了,我把包存入去。在商场没转几下就匆匆出来了,掏出包,拿归那块硬币。走了几步,假装忘了买什么,又“租”了一个小柜子,又到超市里转了一圈。



本来还想多玩几回。见守门的服务员警觉地盯着我,心里有点虚,遂归家了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