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15, 2010
欧洲饮食文化拾趣
------------------------------------------------------------------------------
--
作者: 蒋本良 (推荐: 一读者) 万维读者网 2003年11月29日 http://www.clibrary
.com
在欧洲糊口多年,深感欧洲饮食习惯奇趣斑斓。
摩尔多瓦人"吃生肉"
有一次,我国驻摩尔多瓦使馆组织野外烧烤。头一天,使馆雇的当地司机伊万将采购
来的十几斤肉切成小块,用各种调料腌起来,使肉"入味",切剩下来的几块硬硬的零碎生
肉皮,我们正准备扔了,但没想到伊万却拿起来就塞入嘴里,并有滋有味地大嚼起来,令
我们惊诧不已。我们问伊万:"好吃吗?"伊万说:"挺香的,很好吃!"在佩服他有一副好
牙齿之余,我们不禁问他:"吃生肉会不会有病菌?"伊万毫不在乎地说:"肉皮都是在火上
熏过以后才拿到市场上来卖的,已经消过毒了!"的确,摩尔多瓦市场卖的肉,卫生检疫挺
严,都是在火上熏过的。
他们吃鸡蛋也特别讲究鲜嫩。鸡蛋只是轻微煮一下,仍旧是稀汤状,并放在专门用来
吃鸡蛋的高脚玻璃杯上,然后一小勺一小勺地舀着吃。
地下酒城
摩尔多瓦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酒城"。处在地底下八十多米深的这个酒的王国,以
各种名酒命名的街道纵横交错。如果没有交通路标的指示,你的汽车就没法走出这个酒的
迷宫。街道两旁整齐排列的都是20吨左右容量的大酒桶。酒桶必需用考究的橡木制作,有
利于发酵,并赋予酒一种芬芳。
当然,访问酒城最痛快的项目,是不可缺少的"品酒"。这个名为"克里科?quot;的地下
酒城,有着大大小小好几个装潢考究、别致的品酒厅。品酒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一要望色
泽;二要闻其香;三要摇,望它是否挂杯;四才是品其味。品酒的专家,能品出每一种酒
的出产年代、葡萄的品种。1966年10月8日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这里欢
度了整整一个夜晚,翌日早晨离开时,他说:"地下酒城应该荣获堆满房子的奖章。如果地
球上的奖章还不够,我再从别的星球上去摘取。"
吃葡萄不吐葡萄核
欧洲人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也不吐葡萄核,一起嚼碎咽下去。开始我对此觉得十分惊
讶,后来听人解释说,连皮带核一起吃营养好,是有科学根据的。的确,欧洲有一种名鸣
OPC-3的营养保健药,在美国广泛畅销,就是用高科技的手段,从葡萄籽和葡萄酒里提取的
一种粉末状药,有抗氧化、助轮回、保机体的作用,对糖尿病、高血压都有疗效。
但是,我没有想到果核还有更加奇妙的功效。有一次在外埠出差,中午在饭店吃饭,
司机伊万同我们一起吃。照例头一道菜是凉菜拼盘,有欧洲的"臭豆腐"奶酪和营养丰硕的
油橄榄。产于意大利的腌油橄榄,其核又大又尖,按常理应吐掉的。可是我们惊疑地发现
,伊万居然连核一起吞咽下去。
"这么大的尖核,你不怕把胃戳坏了?"
伊万却一本正经地为油橄榄核做起了广告:"我过去的一位邻居老太太告诉我,吞吃油
橄榄核能治胃溃疡。你不妨也尝尝。"
我望瞅那些尖尖的橄榄核,有点望而却步。可是转念一想,同样是人,他能吃,我为
什么就不能吃呢?于是壮起胆来,也硬吞了几颗。一天下来,居然什么问题也没出。非但
如斯,第二天早上,感觉到消化和大便都有改善。从此,见到那些大大的油橄榄核,我再
也不畏惧了,而且视之为宝,非要吞吃几颗才罢休。
绿色药物
罗马尼亚人爱吃鱼,尤其爱吃腌过的生黑鱼籽。但罗马尼亚人在享用鱼类佳肴之后,
去去都要说:"鱼要游水。"要乘兴喝点酒。鱼酒交融,加拿大留学生,兴味无限。
吃野菜是罗马尼亚人"尝鲜"的又一种广泛兴趣。那里除了荠菜以外,还有遍地的"野芹
菜"。这种叶子宽宽的季节性野菜,采摘下来后,用开水焯一下,挤干后放在冰柜里,可以
存放很长时间。
罗马尼亚人在自留地里种的菜蔬更是品种繁多。一次,我的邻居廖尼亚请我参观他的
自留地,我头一次见到一种"星形南瓜",每个南瓜都是整整齐齐的五角星形状;一种"土苹
果",形状像姜,吃起来像土豆。小小1亩自留地,竟然种了五十多种瓜果!本来我认为国
外没有的蚕豆,在这里也见到了。
欧洲人对中国的中草药十分赏识,认为是"绿色药品"。欧洲自身也有不少民间药方。
布加勒斯特市里街道两旁充满了浓密的菩提树,夏日夜晚,到处飘荡着沁人心肺的菩提花
香。罗马尼亚人用菩提花泡茶喝,有类似菊花茶清暖解毒的功效。
(摘自《海外文摘》)
--
"the West won the world not by the superiority of its ideas or values or
religion but rather by its superiority in applying organized violence.
Westerners often forget this fact, non-Westerners never do."
--Samuel P. Huntington
http://www.pbase.com/viamedia (update weekly -:))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