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11, 2010

中国农村的出路--国民待遇



中国农村的出路--国民待遇





作者:愣娃  发表时间:2001-02-20 00:09





江西地方政府公开公开抵挡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的调查报道

,令中央

电视台的记者们下不了台,这在中国新闻史上仍是第一列。历来高

高在上的中央

新闻单位在地方政府面前吃了闭门羹,却又不得不忍下来,这也是

新鲜事。江西

有关部门封杀《农民利益保护手册》一书,并对中央新闻单位采取

强硬姿态,必

然有一定原因。如果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说话,就会对中央电视台

的人说:“你

们站着说话不害腰痛,高高在上的这些北京记者们怎能知道基层政

府官员们的苦

衷呢!你们又要博取农民拥护,让农民说你们好,又要我们交税养

活你们。没有

我们这些人在底层跑前跑后,你们中央的官员和上层建筑怎能过得

如斯润泽津润?如

果说农民负担重仅仅是因为基层机构臃肿,养活人太多,那也不全

对,国家庞大

的上层建筑那点不靠基层支撑!建国后几十年,如果没有农村做贡

献,没有农产

品的价格剪刀差,哪有中国城市的工业化!”



  无可否认,在中央政府和大城市里,有一批农民利益的代表者

,他们关心农

民的糊口生存状况,同情农夫,为农民目前的待遇鸣不平。他们很

想改变农村的

贫困状况,改善农民的糊口,但即使这些人,至今也没找出准确的

思路来解决农

村问题。就目前政策面积思惟理论面来望,大多数措施都是想通过

轻徭薄赋或增

加农夫收入来减轻农民的负担和压力,但到目前为止,这两条路基

本上已被堵死。

减税在农村已经没有多大空间,如果再减税,那么农村的小学教育

、公共交通等

公益项目就要完全休止,大批儿童就要失学,一个九年义务制,说

来容易做来难,

羊毛出在羊身上,农民哪来的钱供子女上学?



  第二条路,增加农夫收入,但愿通过农产品涨价根本不可能:

但愿通过改变

种植结构,靠经济作物来增收,也只是局部和暂时的。中国农村资

源狭小的格局

已从根本上杜绝农民有剩余利润的空间。在一个人均土地资源仅一

亩的农村,这

点资源能让农民勉强活着就已经不错了,这种资源前提根本无力实

现机械化和工

业化,根本不可能有原始资本积累。



  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目前在中国农村面前横亘着一对尖利

的矛盾,这就

是机械化、工业化与富余劳动力的矛盾。中国农村的机械化程度愈

高,劳动力的

过剩就愈严峻:相反,墨尔本华人,劳动力愈过剩,说明这一地区的农业机械化

程度愈高。譬

如,我的家乡山东烟台农村,许多家庭都购买了时风或巨力牌农用

三轮运输车、

拖拉机、抽水机等农用机械,劳动强度大大减少,剩余空暇时间愈

来愈多,富余

出来的劳动力只有大量外出寻找就业机会,如果附近的城市吸纳不

了这批剩余劳

动力,他们只能无聊地待在家里。



  但是,在这场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机械化和工业化

导致的大量农

村剩余劳动力向哪里转移?从理论上讲,这些劳动力只能向新兴的

劳动部门转移,

例如向城市的第三工业转移。但是,中国目前的转移机制存在巨大

问题,导致农

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难题,需要劳动力的部门又因为缺少廉价劳动力

而不能发铺起

来。



  那么,中国目前在劳动力转移方面存在着哪些轨制障碍?第一

个就是计划经

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人身歧视性的户籍轨制;第二个障碍是地方保护

,那些在计划



  经济下已形成既得利益的地区和城市不愿意自身利益受到侵犯

,也就是说不

愿意农民入城:第三个障碍说到底是国家不平等的人权理论基础和

思惟观念,把

中国公民人为地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大类,画地为牢,

圈而治之,对

其实行歧视性的国民待遇。



  因此,中国农村的农民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国民公

平待遇,打破

不人道的户籍轨制,给农民自由寻找生存空间的权利。只有这样做

,农村的基层

政权问题、机构臃肿问题、剩余动力问题都可迎刃而解。那些没有

别的出路只有

去乡镇政府里钻的人,就可能外出餬口了。农村人口减少后,乡镇

政府的规模和

工作量天然减少,农民的人头税负担天然减轻。不从这一根子上解

决问题,中国

农村没有但愿,只有矛盾的总爆发。



--

晚上道儿黑,小心点,碰上我这样的男流氓你可千万别反抗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